2020年到了,“洋垃圾禁令”目標實現了嗎?
2017年7月,國務院辦公廳印發《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》。方案明確,2019年年底前,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。據悉,美媒日前還刊登了報道稱,美國各州在尋找更全面且“國內化”的方案。成績斐然,世界矚目,這8個字用來形容我國“洋垃圾禁令”取得的成就毫不夸張。
2017年7月,我國確定向WTO提交文件,自年底開始拒收“洋垃圾”。
同月,國務院辦公廳印發《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》。方案明確,2019年年底前,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。
畢竟,自我國“洋垃圾禁令”實施以來,關于外媒的評論就像雪花一樣紛至沓來,時刻關注著我國“洋垃圾禁令”給全世界固體廢棄物回收和處置體系帶來的影響。
據悉,美媒日前還刊登了報道稱,美國各州在尋找更全面且“國內化”的方案,來拓展廢品回收市場。原因就在于,自我國“洋垃圾禁令”生效后,印度、馬來西亞、越南、泰國等也都有相關的規定出臺,攔截了大批“舶來品”。
該媒體還報道稱,ISRI數據顯示,截至2019年10月,美國向我國內地出口的塑料廢棄物較2017年初減少89%,廢雜紙減少96%。換句話說,現在美國垃圾處理的現狀是“出,出不去;收,壓力山大”。
而媒體更是用了,“2年前,當中國停止接受數百萬噸的廢料時,中國把美國的回收業推向了高潮”這樣的語句來形容我國“洋垃圾禁令”對美國的影響。
而事實上,不僅是美國,歐洲很多發達國家也是如此。
那么不得不重申一遍,我國從“進”到“禁”的變化究竟從何而來。
改革開放前期,我國再生資源體系并不完善,但制造業需要大量原料,因此從他國進口成為較為符合成本和需求的選擇。
但是,初衷是好的,執行過程中卻放過了很多“漏網之魚”。也就是,很多污染環境的“洋垃圾”遠渡而來,“洋垃圾”集散地管理又存在難點和盲點,長此以往,所謂的“既得利益”遠遠無法彌補生態損害,由此挑起了矛盾。
從國內來看,我們要推行垃圾分類了;我們要進行固體廢棄物治理了;我們要“綠水青山”來創造“金山銀山”了;我們要轉變發展思路,走高質量發展道路了;我們要發展自己的再生資源體系了......那么攔截“洋垃圾”,就勢在必行。
回顧完因果,再來看看成就。
2018年,全國固體廢物進口總量同比下降43.4%;2019年上半年,進口固體廢物量同比減少26.99%;截至目前,我國固體廢物進口量同比下降37.45%,同時查辦的洋垃圾走私案件同比下降21%。
以上海海關為例,2019年前11個月,上海海關累計退運固體廢物2.8萬噸,2018年以來,先后組織6輪集中打擊,立案偵辦走私洋垃圾刑事案件14起,查證各類固體廢物3707噸,查獲1051噸;立案調查固體廢物走私違法案件363起,查獲1.92萬噸。
2019年12月18日,我國海關打擊洋垃圾走私“藍天2019”專項第三輪集中行動打響,天津、廈門、大連、南京、寧波、青島、廣州、深圳、汕頭、黃埔等10個直屬海關一舉查證走私廢礦渣、廢塑料等各類破壞生態環境涉案貨物7.91萬噸。
成績斐然,世界矚目。這8個字用來形容我國“洋垃圾禁令”取得的成就毫不夸張,不少外國媒體也不止一次指出,我國拒絕“洋垃圾”的行為短期內會引發“輸出國”內部的多重問題,而長遠來看卻是重構世界廢品回收體系和固廢處理體系的契機。